通往奴役之路
2018-01-21 00:01:12
  • 0
  • 0
  • 2
  • 0

一、二十世纪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1994年,为纪念海耶克的经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发表50周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该书,在其封面上,赫然印着:

“近半个世纪前,当海耶克发表《通往奴役之路》之时,大多数聪明人嗤之以鼻。”罗纳尔德•贝里如此总结道,“然而,世界错了,海耶克是对的。”

弗里德利希•奥古斯特•冯•海耶克,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古典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主要代言人。

二、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继承人

欧洲自由主义有两大思想渊源,一个传承英国传统,又称苏格兰启蒙运动传统,另一个则来则法国传统,又称法国启蒙运动传统。

在这一划分的脉络里,海耶克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传人,继承了英国老辉格党人的自由主义传统。

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其核心是从经验主义出发的批判的唯理主义,主张文明生长论和社会演化论,强调一种历史的、自然的、有机的、演化的和渐进的社会成长,尊重个人自由,尊重法治,反对无限地夸大理性的作用,反对人为的、全盘性的社会设计。

法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其核心是认为理性具有无限裁判能力,是一种理性万能论。它强调人类理性的一种超历史的对社会进行设计的能力,崇拜组织,崇拜人为建立的新社会,新秩序。

然而,英法传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区分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举其荦荦大者,人们不难发现:

法国唯理主义者假定人有天赋的良善,即道德秉赋,以及智能秉赋,故而能铸造文明。而英国演化论者则认为文明是通过试错的过程累积而成。

法国的唯理主义者极其推崇“天赋”“与生俱有”等东西的全能性,对人的理性有极高的信赖。英国演化论者则深信文明的构造非常微妙而脆弱,必须依赖制度的力量来约束并导正人类的原始本能。这种制度并非人所设计,也非个人所能控制。

关于人性。英国传统比较接近基督教的观点,人必有误且有罪恶。人性最普遍的动力是“爱己”,人生而具有惰性、放纵、愚昧和浪费等天性,只是由于环境和制度的驱迫,他才去选择取舍,谨慎地运用各种方式去达到目标。而法国的唯理派则对人性持天真的乐观态度,认定人有天赋的智能和善良,是一个运用理性的“经济人”。

三、对唯理主义的批判

海耶克认为,发现并确定理性的限度,为最重要而困难的任务。我们必须保留不被控制的、理性鞭长莫及的领地,以便既运用理性,又不滥用理性。

所谓理性的滥用,典型的事例是指:政府拥有无所不至的、高度垄断的、压制性的权力,排斥其他一切独立的权力,排斥一切未经政府认可的新实验,并宣称自己具有超越性的智慧,不容许任何替代的方式存在,从而在根本上取消了通过竞争而出现较优方法的可能性。

上述差别只是经过各自的历史后果出现,即演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形态后才昭然于天下的:英国传统演变成了现代主流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法国传统经过未曾预料到的复杂演变,促成了极权主义或全权主义的制度的出现。

四、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洞见

自1848到1948年,在这一百年里,社会主义吸引了大部分知识界领袖人物,二次世界大战后臻于顶峰。将来的历史学家或将把这一百年命名为欧洲社会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有相当确定的内涵和纲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是使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交付国家控制,使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的统一计划,并走向某种社会正义的理想。社会主义者并宣称其生产的目的,是用途,而不是利润。

1944年,海耶克发表划时代名著《通往奴役之路》。这是一部捍卫自由的经典。在举世滔滔的社会主义浪潮前,它力拒狂潮,发出警告,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奴役人民的基本特征;它以其深刻的洞见,昭告天下;从而永垂青史,声震环宇。

五、同凯恩斯长达半个世纪的论争

在经济学上,海耶克于三十年代早期同凯恩斯有一场著名的辩论。简单说来,凯恩斯认为政府的干预能够在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海耶克却认为政府干预从长远看必将束缚经济发展并使经济形势越来越坏。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凯恩斯理论一直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理论依据。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类思想界的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典的自由主义开始了其历史性的伟大复兴。首先,最根本的触目惊心的事实是,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都遭遇到严重的经济困境、甚至经济灾难;其次,则是由於西方世界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是与凯恩斯理论完全矛盾的,它使信奉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遭遇到严重困难,此外,在那些民主福利国家(主要在北欧),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停滞。

于是,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其时以降,环望全球,从东到西,自由的复兴此起彼伏,席卷整个世界。在西方工业国家,最典型地象征潮流转换的就是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的出现,及其它们引人注目的成功。这就是史称“新保守主义”(实即古典自由主义)潮流的兴起,也即凯恩斯主义退潮和海耶克风靡全球的时代降临天下。基于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之上的方针、政策,对于苏联东欧等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转型发挥了独一无二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来源和制度设计的灵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